第31章 忽悠吕布(1 / 1)

在城墙上的杨平没有看到百丈之外的吕布面容。

但吕布,这位在真正历史上曾辕门射戟的超级神射手,确实有着一双如鹰隼一般锋锐的眼睛。百丈距离,他能清晰地看到城墙前那个面容淡然的少年,以及架在城墙上两端至少十多部泛着寒光的弩箭,

心中暗道:“郝萌真是自己找死!城上有如此利器,还敢耀武扬威地靠近城头三十步。

某让他到临颍城来借粮,虽然也打定主意有借无还,但这郝萌却跋扈惯了,直接向人索要。

关键是他还自作主张地想杀了杨平,接收其部将,这就怨不得人要了他的性命。”

吕布暴躁护短,却也能审时度势——正如杨平所说,他率军来此,为的是夺取颍川郡当做自己的地盘,还真不是为了救援阳平而来。

吕布虽然心中很轻视城墙上那个十六岁的少年,也看不上他那所谓的几千弱兵,但人却实实在在是自己的盟友。

而且听张辽所说,城墙上的少年实实在在地击退了曹军,守住了城池。而且这少年手上确实掌握着一种威力莫测的手段,能够御使天雷。前夜曾当场施雷法,使张辽的百余骑兵损失惨重。张辽对这位少年极为推崇。

当时张辽在诉说时,郝萌就在旁边,他和侯成、魏续一样,直道张辽被吓破了胆,哪有他说的那么邪门?!

因为不信邪,所以郝萌就代替张辽接下了前来借粮的任务,没想到却命丧城墙之下。

城墙上的少年,知道自己这个名满天下的超级武将前来寻仇,竟然如此淡然,不由得让吕布收起了轻视之心。

城墙上的杨平可不知道吕布想这么多。他在前天见到张辽的时候,就在思考着该以何种态度应对吕布。

他这个在二十一世纪也没经历过什么大场面、见过什么大人物的普通人,是真不知道如何与身居高位的人打交道。

但他是被两个神仙送到三国时代,任务很明确,那就是三年内平推三国。

所以,杨平打定主意,在这个时代,不管你再牛逼的人物,和我打交道,我都得占据主动地位。

刚刚之所以射杀郝萌,也不全是为了泄愤:

一则是向吕布这个虎狼之辈展示:我杨平不是软柿子,你拿捏不了,与我说话、相处,放客气点、尊重点;

第二就是杨平怕死,根本不想让自己处于险境。可是呢,作为盟友,要是吕布请他到版梁大营去,他还真拒绝不了。

既然我不想去,那就只好让吕布来找我了。

用弩箭射杀郝萌,在杨平的猜测中,以吕布那个暴脾气,他不过来才是怪事。

果然,吕布来了。因为他胯下的宝马速度较快,竟然甩开了身后的二百骑兵,单枪匹马地来到了城墙百丈外。

从他停留的那个距离可以看出,这位纵横三国的第一武将是有脑子的——知道再近城墙,杨平就可以射杀他了。

既然有脑子,那就可以交流。

电光火石之间,杨平便命亲卫拿着大喇叭喊话道:“城外可是温侯当面?”

吕布看着城头上的杨平礼数周全地行礼后,才让士兵代为传话,心中也舒坦了些。

不过,百丈距离,这传话的声音他竟然听得清清楚楚,不禁又对杨都督的手段高看了一眼。

于是,吕布气聚丹田,中气十足地回答道:“正是某家,请杨都督出城一叙。”

吕布料想杨平这孺子刚刚杀了自己的部将,根本就不敢下城墙。

岂料城头又传来声音:“请温侯稍待,城门已经封死,杨都督这就坐吊篮下城墙与温侯一会。”

然后吕布就看见城头上那位清瘦的少年,独自一人坐着吊篮缓缓下到城下。

少年穿着一双皮质靴子,二月中的天气已经暖和了起来,但少年仍穿着裘衣,外层罩着一件褐色的麻衣,头上也没戴头盔,而是用一根麻绳将头发束起来,一股洒脱、飘逸之感迎面而来。

少年一步步地走向吕布,步履坚定,目光随和。

行至一半时,马蹄声大起,侯成带着二百余骑兵成奔腾之势而来,行至吕布后纷纷勒马,一时间马嘶人立,场面极其壮观。

同样,二百余骑兵奔腾也是及其摄人心魄。

只是在进行着自我催眠的杨平,仍然沉浸在阅兵的劈枪队伍中,对这些骑兵的到来真正做到了面不改色。

吕布不禁在心中暗赞一声:“好一个有胆魄的少年郎!”

只是吕布看不到的是,杨平后腰挂的一枚金灿灿的椭圆形物品,这才是杨平的底气。

杨平很怕死,所以他不想到吕布的地盘去。

但是为了能完成自己三年内平定三国的任务,杨平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来和吕布交涉——要不然,就凭他射杀了郝萌,不好好处理这件事情,就凭吕布那一根筋的脑子,杨平和他还真有可能反目为仇了。

至于为什么是他一个人下来,还不带着亲卫呢?

杨平表示,在吕布这个三国第一猛人前面,我就是带一百个亲卫,只要在地面上,也挡不住骑着马、拿着长戟的无敌战将。

与其如此,还不如自己一个人下来。至少,三国时代的人都重名声、脸面,我这么一个手无寸铁的人出来和吕布交涉,这位极好面子的无双诸侯或许会碍于面子,不会对自己动手,

也有可能不屑于和自己这个弱鸡动手(太丢份儿)

但不论如何,自己一个人下来和吕布交涉,应该是安全的。

另外,吕布以为他在百丈之外就安全了吗?

扯淡!城头上的三弓床弩,二百步内具备有效的杀伤力。

杨平在赌:第一,赌吕布愿意遵守这个时代人的行为准则;

第二,赌吕布不敢在百丈之内杀了自己,要不然他也甭想在十多部床弩的攻击下活下来。

当杨平走到吕布前十步时,稳稳站定,躬身行礼道:“小子杨平,见过温侯。”

吕布一手拿着卜字长戟,一手持着马缰绳,见杨平行礼,将卜字长戟递给旁边的亲卫,自己翻身下马,大步走到阳平身前,

锋锐的眼神仔仔细细地打量了杨平上上下下,然后说道:“竖子如此瘦弱,却不知何来的胆量,敢杀某之部将?!”

吕布说话声如洪钟,杨平昂着头,也毫不示弱地打量着前面这个身高两米有余的擎天柱,

清冽的声音从杨平口中发出,却让吕布顿时大怒。

只听杨平说道:“小子为温侯除一叛逆之辈,温侯当感谢小子。”

吕布怒道:“黄口小儿,何敢出此狡辩之言?!

郝萌跟随某南征北战,忠心耿耿,如何敢言郝萌乃叛逆之辈?”

吕布长相确实英武不凡,打量清吕布的长相,杨平也不抬着头了,自顾自地打量着吕布身后的那群骑兵。

见吕布的脾气已经快压制不住了,杨平这才神秘地说道:“想必温侯也曾听闻,我乃天上中华帝君降凡尘,虽入凡人皮囊,但仍能提前洞悉些天机。

郝萌将反叛,这是事实。待温侯回营后,仔细审问郝萌部下便知,我不做多言。”

汉朝人对鬼神之说还是比较信奉的。

吕布听杨平这么一说,倒是有了些狐疑,旋即厉声喝问:“即便郝萌将叛变,然彼亦吾之部将,安能任尔射杀?!”

听到吕布这声喝问,杨平知道吕布对郝萌之死,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愤怒。

从两人第一句交谈到现在,吕布一直在施展气势,企图压倒杨平。

他的目的,杨平很清楚,无非是想从自己这边得到更多的好处。

于是,杨平洒然一笑,反问道:“敢问温侯,若有人对您拉弓射箭,您待如何?”

“敢对某动刀兵,自寻死路也!”吕布傲气地说道。

杨平抚掌道:“然也然也!敢对某动刀兵者,吾亦不会让其见明日之太阳!”

吕布瞪圆双目,俯视着阳平:“竖子安敢与吾相提并论?!”

杨平成功将话题掰过来了,于是自信地回答道:“温侯有几头几臂?”

不等吕布回答,杨平自己替他回答了:“温侯当然是一头二臂,小子亦有一个脑袋两只胳膊,你我并无不同啊。”

看着不语的吕布,杨平仍是风轻云淡地说道:“不过温侯身高九尺有余,勇猛无敌,平不及也。

然古语有云:‘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’戎者,武力也,正应温侯;祀者,文化也。平虽不才,这颗脑袋却也有些智谋。”

说着,杨平用手指点了点自己的脑袋,“既然武力和智谋是相辅相成、不分上下的,平,如何就不能与温侯相提并论了?”

“你……巧舌如簧!”吕布这位武将从来都喜欢直接给人动刀子,耍嘴皮子真不是他的强项。

虽然仍有些看不上杨平,但他至少已经收起了轻视之心。

吕布虽然鲁莽,但他也不认为只会提刀耍枪的武夫比智谋之士更尊贵。

吕布佩服的是真正有本事的人,尊重的也是有本事的人——这种本事可以是武力,也可以是智谋、智慧。

比如说他的谋士陈宫,就是吕布佩服的文人。

而他眼前的杨平,也是有胆气(敢独自一个人来面对他这位天下无敌的武将)、

果决狠辣(射杀郝萌毫不犹豫)、

有智慧(知道自己对抗不了曹操,就用计谋把自己请来)、

有口才(这就不用说了)。

至少现在的吕布感觉,杨平有资格和自己平等对话了。

杨平见吕布貌似已经散去了浑身的火气,开始试探性地问道:“温侯可知,大汉这四百年之天下是如何得来的?”

杨平的话题跳跃性太大,但他必须把话题扯开,不然就会陷入对郝萌之死来回拉扯的死循环,根本达不到冒险下城的效果。

“大汉之天下,乃高祖斩白蛇起义,推翻暴秦,击败西楚霸王项羽而得。”这点历史常识吕布还是知道的,虽不知道杨平问此话是何意,但仍傲然地回答道。

杨平面色崇敬地抬头看着吕布,说道:“温侯勿怪,平观温侯与那西楚霸王也不差分毫也。”

杨平的马屁拍得让吕布舒服,但他却谦虚地说道:“某哪敢与霸王相提并论?!”

杨平抚掌说道:“哎呀,霸王确实不能与温侯相提并论。霸王最后落得个死无全尸的下场,平,观温侯乃福泽深厚之人也。”

吕布眼前一亮,急切问道:“如何敢言某乃福泽深厚之人?”

杨平活动活动腿脚,对吕布说道:“温侯初随并州刺史丁原,屡有战功。

然而,正如书中之言:‘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’丁原不知温侯之能耐,只以小吏之位置之。

后丁原反叛朝廷,董卓奉皇命清剿丁原,将军审时度势,乃杀丁原而归附朝廷。”

杨平的声音极具穿透力,十多步外的骑兵们也听得清清楚楚。

说到此处,杨平的余光瞄了一眼旁边的吕布,见吕布面有愤愤之色,就又提高声调说道:“世人皆说温侯忘恩负义,为荣华富贵而杀旧主丁原。

然平,却不这么认为。温侯之勇武,世所罕见,丁原所能号令并州诸郡,乃有温侯之故也。

然丁原不思报效朝廷,欲反叛洛阳。当时,董卓是奉皇命讨伐不臣,将军杀丁原而投朝廷并无错矣。”

听杨平这么说,吕布舒坦了,这才知道,刚刚杨平不是在嘲讽他,而是真心实意地在夸赞他,甚至是在他部下面前给他洗白名声的。

毕竟他吕布担着一个卖主求荣的名声,而这名声实在不好!

只听杨平又说道:“后来董卓擅权,祸乱天下,将军再次奉皇命诛杀逆贼董卓,此乃大勇大义大忠者。

朝廷所以赐温侯之爵,可见温侯之功。

然,有功者必遭小人妒忌!平,听闻天下多有诋毁温侯者,实愤慨不已。

前时曹操驱温侯于徐州,寄人篱下,平心中不忿——温侯如此之英雄,却无用武之地,故而献策,使刘辟遣使请温侯来此,以颍川郡为根基。

平,幼时听闻温侯事迹,甚是钦佩。今见温侯如此勇武,平时常担忧温侯有西楚霸王之结局,故,斗胆向温侯献策。

温侯可愿听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