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楚王朝的繁华表象下,实则暗流涌动。年轻的皇帝李恒登基不久,朝堂之上便被一股阴霾所笼罩,以宰相周衍为首的奸臣集团,正在一步步侵蚀着这个国家的根基。
周衍,出身寒门,凭借着过人的智谋与不择手段的狠辣,在官场中一路扶摇直上。他深知权力的滋味,一旦拥有,便再也无法放手。于是,他开始结党营私,将朝堂上的重要职位,安插满自己的亲信。吏部尚书、户部侍郎、刑部郎中……这些关键部门,都被他的人把控着。
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,周衍还与后宫的贵妃刘氏勾结。刘氏出身名门,却野心勃勃,妄图效仿武后,垂帘听政。周衍看中了她背后的家族势力,而刘氏则需要周衍在朝堂上为她造势。两人一拍即合,一场更大的阴谋,在暗中悄然酝酿。
与此同时,朝堂上还有一股清流势力,以御史中丞苏然为首。苏然为人刚正不阿,对周衍等人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。他屡次上书弹劾周衍,揭露他的贪污腐败、结党营私等罪行。然而,周衍在朝堂上经营多年,根基深厚,每次都能巧妙地化解苏然的弹劾。
这日早朝,苏然又一次站了出来,手中拿着弹劾周衍的奏折,言辞激烈地说道:“陛下,宰相周衍,公然收受贿赂,卖官鬻爵,朝堂上下,被他搞得乌烟瘴气。长此以往,我大楚江山,危矣!”
周衍不慌不忙,上前一步,拱手道:“陛下,苏御史所言,纯属无稽之谈。这不过是他对微臣的恶意诋毁,妄图扰乱朝堂秩序。”
皇帝李恒坐在龙椅上,眉头微皱,看着下方争论不休的两人,心中十分烦闷。他刚登基不久,根基不稳,对于朝堂上这两股势力的争斗,他既想打压奸臣,又怕引起朝堂动荡。
就在这时,贵妃刘氏从后宫传来懿旨,要求皇帝严惩苏然,说他污蔑朝廷重臣,扰乱朝纲。李恒心中明白,这是周衍和刘氏在给他施压。他无奈之下,只好下令将苏然暂时关押,等查明真相后再做定夺。
苏然被关押后,周衍更加肆无忌惮。他开始大肆敛财,不仅贪污朝廷的赋税,还对民间百姓横征暴敛。百姓们苦不堪言,纷纷揭竿而起。各地的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大楚王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。
面对如此局势,周衍却丝毫不在意。他认为,只要自己手中有足够的权力,就能掌控一切。他甚至开始谋划,如何逼迫皇帝退位,让刘氏登基,自己则成为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的摄政王。
然而,周衍的如意算盘,却被一个人打乱了。此人便是皇帝李恒的皇叔,宁王李逸。李逸一直隐居在民间,对朝堂上的事情了如指掌。他看到周衍的所作所为,十分痛心,决定出山,帮助皇帝夺回大权。
李逸回到京城后,首先找到了苏然的旧部,联合他们,一起搜集周衍的罪证。同时,他还暗中联络各地的忠义之士,准备在关键时刻起兵勤王。
经过一番精心准备,李逸觉得时机已经成熟。他带着搜集到的周衍的罪证,面见皇帝李恒,将周衍的种种罪行一一揭露。李恒看到这些罪证后,终于下定决心,要铲除周衍这个奸臣集团。
在李逸的策划下,皇帝李恒以商议国家大事为由,将周衍及其党羽全部召入宫中。等他们一到,早已埋伏好的御林军便一拥而上,将他们全部拿下。周衍见大势已去,想要反抗,但为时已晚。
随着周衍的倒台,他的奸臣集团也土崩瓦解。贵妃刘氏失去了朝堂上的支持,也只能乖乖地退居后宫。大楚王朝,终于迎来了一丝曙光。
经此一役,皇帝李恒深刻地认识到了权力的制衡之道。他开始重用忠臣,整顿吏治,大力发展民生。在他的努力下,大楚王朝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,百姓们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。而周衍这个曾经权倾朝野的奸臣,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反面教材,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