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徽六年三月,算学馆女子分院遭纵火,藏书楼化为灰烬。明薇赶到时,只见银杏抱着半本烧焦的《女算经》痛哭:「小姐,他们连班昭的手稿都没放过......」
废墟中,明薇踩着焦黑的算筹,忽然发现灰烬里有未燃尽的「鲁班经」残页——那是民间匠人用来计算建筑的秘本。她拾起残页,看见上面用朱砂画着「七星柱」的结构示意图,心中突然有了主意。
「传令下去,」她转身对陆明远说,「召集长安所有算学匠人,明日起在原址重建分院。材料不限竹术金石,技法不拘官式民造,只要能用算学原理承重抗震,皆可采用。」
陆明远面露难色:「可七日之后就是开学日......」
「就用七日。」明薇摸出银镯,镯内「算定乾坤」四字映着残火,「当年李冰父子筑都江堰,以『深淘滩,低作堰』的算学原理,让蜀地成天府之国。今日我们筑算学馆,便以『横平竖直,斗拱承檐』为法,让天下知算学可兴土木,亦可兴文明。」
次日,长安匠人云集。泥瓦匠用「方五斜七」算法定墙基, carpenters以「材份制」计算斗拱比例,甚至连卖油郎都来献策——他每日用「盈不足术」计算油桶斜度,可减少30%的油液损耗。
明薇将匠人分为「方阵」「圆阵」「三角阵」,分别对应建筑的不同部分。方阵用《九章》「商功术」计算砖石用量,圆阵以「周髀算经」的割圆术打磨柱础,三角阵则用「勾股术」搭建飞檐结构。
第三日,地基落成,明薇让匠人在基石刻下「算学为民」四字,每字笔画数合「九章」之数。第五日,斗拱初成,她带着学生用算筹模拟暴风、地震对建筑的冲击,反复调整结构。第七日清晨,新的算学馆拔地而起,飞檐上的算筹形脊饰在阳光下闪闪发亮,檐角悬挂的不是铜铃,而是刻着算题的竹片。
开学当日,明薇站在新馆门前,看着各地赶来的女子——有农妇、有商女、有宦官之女,她们手中捧着的,是用树皮、绸缎、甚至碎布写的算经。
「算学馆的大门,永远为想算清世界的人敞开,」她的声音穿过人群,「今日我们重建的不只是校舍,更是千万女子习算的勇气。从今天起,你们手中的算筹,不再是士族的玩物,而是改写命运的笔。」
人群中,一位老妇人举起布满老茧的手:「苏博士,民妇想算清田亩赋税,可识字不多......」
明薇走下台阶,将自己的象牙算筹递给她:「算学不用识字,只用心算。您看这根算筹,分九节,每节代表一亩田,横放为阡,竖放为陌......」
阳光穿过算学馆的窗棂,在地面投出整齐的算筹影子。明薇看着这一幕,忽然想起父亲在狱中寄来的信:「算学若只在朝堂,是权谋;若在民间,是火种。」如今,她终于让这火种燎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