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69章 太子(1 / 1)

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1186 字 3天前

太子

黄女宫正北部有一个大院落,名翠微堂。

坐北朝南,正对高耸的浴日楼。

翠微堂再向北,穿过一道墙,便是邵勋父母住的仙居殿了。

春日的夜晚微微有些寒冷,裴灵雁取来一件锦袍,披在邵勋身上,然后坐在他身旁。

月华照在两人身上,虽无言语,静谧之中却有一种别样的温情。

人自幼所受的教育、成长的环境以及成年后经历的事情,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,所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
待在裴氏身边,邵勋就觉得没那么累,更轻松自在。

至于说其他方面的感受,那也是相当舒服的。

考城那会,当邵勋;周武承挑,延文王之丕绪。盖储贰者,宗庙之重器,社稷之根本也。”

“皇,恪勤监抚。学无常师,当思仲尼之问礼;心有主善,宜法周旦之吐飧。尚克钦承,永绥多福。布告遐迩,咸使闻知。”

册书一下,此事终于尘埃落定。

有人欢喜有人愁,寻常事也。但他们的想法都不重要,邵勋决心已定,将观风殿东北方的麟趾殿辟为东宫,供太子及僚属使用。

与册文一起下的,还有一系列诏书。

如《以尚书左仆射梁芬领太子太傅诏》、《以枢密监陈有根领太子少傅诏》、《授宋纤太子太师诏》、《改授垣喜太子左卫率敕》、《改授刘达太子右卫率敕》、 《授鱼遵等太子中庶子敕》 (鱼遵、鲁尚、庾泽、桓宣四人)、 《授陈逵太子家令敕》、《改授金灌太子率更令敕》、《夺情起宇文悉拔雄为太子仆诏》、《授姚益生等太子舍人敕》

连傅保在内,总共四十五名文武职官。

比起之前多了个太子太师,但没有实权,仅仅只是加官、美官,但可在太子身侧谏言。

东宫实际事务由太子太傅梁芬总领,太子少傅陈有根分领,二人名下各有幕僚若干,这是具体办事跑腿的人。

东宫成立第一件事就是修书。

江东平定之后, 《晋书》可以先修起来了。

晋不过数十年而已,迄今甚至有出生在曹魏年间的人还活着,晋代的很多事情并未忘记。晋末战乱毁损了一部分资料,但洛阳得保,大部分还在,写《晋书》的难度不大。

尤其是晋朝末年的很多事情,史官可以询问当事人资料可谓丰富。

太子邵瑾平静地接受了这份差事,申请观阅观风殿秘阁档籍。

正所谓为尊者讳,好大儿第一件事就是私下里问大晋羊皇后、大梁羊夫人的传怎么写,顿时让老头子有点绷不住……

“如实写。”邵勋大手一挥,满不在乎地说道: “朕不怕,朕就是这样的汉子。”

“晋惠帝崩后那段该怎么写?”邵瑾觉得有点

羞赧,遂问道。

“你打算怎么写?”邵勋反问道。

邵瑾沉默片刻,道: “或可修饰一番。”

“比如呢?”

邵瑾组织了下语言,道: “(羊)后淄衣步出宫门,至广成苑,携宫人织席贩市以自活。或问其苦,但曰‘妾闻古之贤后,当与社稷共浮沉。’及禅,梁王见羊氏素服立于弘训宫,气度不改,问曰‘卿历尽废立,可知晋室何亡?’对曰‘天命既革,神器有归。妾观晋之亡,非战不利,乃人心尽丧耳。’梁王异其言,遂纳为夫人。”

邵勋也沉默了。

小作文不错啊,但穿帮了……

“你八弟生于晋末,怎么说?”邵勋问道。

邵瑾汗颜,道: “臣思虑不周。”

“弘训宫可改为广成宫。朕没事去前朝冷宫做甚?”邵勋又道。

“是。”邵瑾悄悄看了父亲一眼。

方才还说随便写呢,现在就亲自指导了。

弘训宫确实不妥,弄得好像故意去那里一样,如果改成广成宫就妥了,那是恰好碰见。但时间线不对,还得再琢磨琢磨,完善一下。

“去修书吧。”邵勋说道: “学业、武艺也不能落下。明天是三月朔日大朝会,你可来听政。”

“遵命。”邵瑾应道。

见邵勋没什么话了,躬身退去。

他随手拿起一份奏疏。

招抚慕容昭、慕容仁的尝试失败了,原因很让人无语:慕容翰出奔后,两人很是慌张,便相约造反,割据自立,时间大抵是在去年闰十月。

兄弟二人打败了慕容皝派过去镇压的军队,颇多自满。慕容仁自封平州刺史、辽东公,不过他的实力比起慕容皝还是有不小的差距,一次胜利说明不了什么。

邵勋也是现在才知道这个消息,想了想后,决定再派一批使者,自青州出发,看看能不能渡海抵达辽东——据青州土人所言,最好入夏后出海,沿着那串岛屿行进,若有好风,一日夜即可抵达。

这会派出使者,路上差不多就要走一个月,抵达青州后准备一下,时间就差不多了。

除此之外,屯于长江沿岸的水师或许可以活动起来,移师青州,提前熟悉海况。

只不过,他不确定这些水师途中损耗有多少。

现成的例子是元朝从江南海运粮食北上,每年都有沉船,那时候航海技术定然比现在高。

但史书上却不写跨海运输的损失,只写整个军事行动的成功,让人觉得好像很简单,可以无损一样。

事实上小规模船队运气好可能没损失,但基数一大,必然有沉船,无非多寡罢了。

想了想后,他亲自手拟诏书,发往门下,令杨宝拣选温麻、番禹船屯制造的海船,载运兵士,一俟南风起,便移师北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