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章 朱元璋:沃槽……(1 / 1)

早朝结束后,朱元璋并未感到丝毫轻松,心中仍挂念着诸多事宜。

他深知,农业税改革虽已初步确定方向,但具体实施细节仍需与朝中重臣们深入探讨。

于是,他即刻下令,召集户部官员尚书夏元吉、侍郎焦宏,以及五名内阁大学士铁铉、杨荣、方孝孺、黄淮、朱高炽,于御书房议事。

众人到齐后,纷纷向朱元璋行礼。朱元璋神色凝重,开门见山地说道:“诸位爱卿,今日召你们前来,是为了农业税改革之事。咱先来说说这摊丁入亩,以往收税,不管你家里有多少地,家里有几口人就得交多少人的税,这就苦了那些没多少地的穷苦百姓,人多税就重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”

“可现在这摊丁入亩呢,就简单了,按现有土地征税,有地就交税,没地就不用交,税率还是按照之前的不变。比如说,隔壁村的老李,家里五口人,就一亩薄田,以前五个人的税都得他扛着,压得他腰都直不起来。以后呢,就按他这一亩地收税,没地的那几口人就不用交税了,这日子一下子就能松快不少。”

“再讲讲那些地主老财,家里良田千顷,以前仗着人少,税也没比穷人多多少。现在按地收税,他们地多,自然就得交更多的税,这才叫公平。”

朱元璋喝了口茶,润了润嗓子,接着说道:“除了摊丁入亩,咱还要鼓励农民开荒。如今咱大明还有不少荒地,若是能开垦出来,那粮食产量不得大大增加?所以朕决定,农民新开的荒地,三年内不收税。就好比村头的那片荒坡,一直撂荒着怪可惜,要是有农户愿意去开垦,三年内都不用为这片地交税。这既能让农民多些收入,改善生活,又能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,一举两得。”

户部尚书夏元吉率先发言,他身姿挺拔,神色坚定,语气诚恳地说道:“陛下,摊丁入亩和鼓励开荒都是利国利民之举,虽能带来诸多益处,却也面临诸多难题。土地丈量关乎改革成败,各地土地状况复杂,山林、荒地与良田犬牙交错,部分富户又极有可能隐瞒土地。此事需得谨慎对待,依臣之见,必须组建一支专业且公正的土地丈量队伍,才能确保数据准确,改革顺利推进。臣愿为陛下分忧,全力配合后续工作,绝无半点私心。”

侍郎焦宏微微低头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犹疑,拱手说道:“尚书所言极是。只是这丈量土地所需专业人员众多,调配起来颇为棘手,地方官吏又参差不齐,实在难以保证丈量工作不出差错。况且,改革触动多方利益,推行之时定会遭遇重重阻碍,还望陛下三思。”实则焦宏心中暗自盘算,若改革推进不顺利,自己或许能置身事外,免受牵连。

铁铉上前一步,神色刚毅,拱手领命:“陛下,既然此事关乎重大,臣愿担起组建土地丈量小组的重任。臣定会从各地抽调精通农事和算术的人才,由朝廷统一调配管理,确保丈量工作公正、专业,减少地方干预。面对地主和官员的阻力,必须态度坚决,阐明改革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,并非针对个人。对于蓄意阻挠改革之人,定要严惩不贷,以正国法。”

杨荣轻轻点头,捋了捋胡须,缓缓说道:“铁大人所言有理。不过,在推行过程中,还需考虑到地方的实际情况,不能操之过急,以免引起百姓恐慌。对于地主和官员,除了强硬手段,也可适当给予一些安抚。比如,对于主动配合改革的地主,在其他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优惠,像是商业经营上的便利;对于官员,若能积极推动改革,在考核晋升时予以考量。”

方孝孺神色坚定,上前一步,拱手说道:“陛下,臣认为应当颁布详细的土地丈量和征税条例,明确规定丈量标准、征税流程以及违规惩处措施,让百姓和官吏都能清楚明白,如此方能减少争议。”

黄淮则面露担忧之色,说道:“可这条例一旦颁布,难免会有刁民故意曲解,借此闹事。还需提前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,让百姓真正理解改革的益处。对于地主和官员阶级,宣传时要着重强调改革对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性,以及他们长远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。”

朱高炽一直静静地听着众人发言,此时他微微咳嗽一声,缓缓说道:“诸位所言都有道理。其实,我们不妨就在应天府附近直接进行试点,这里人口密集、土地类型多样,且消息传播迅速,便于及时总结经验。同时,利用应天府发行的报纸,将改革内容详细刊登,配以通俗易懂的解释说明,让百姓们能轻松了解。对于地主和官员的态度变化,也可通过试点及时掌握,以便调整策略。”

朱高炽在心里暗自思忖,之前办报纸的时候,皇太孙就一直强调要让百姓能及时知晓朝廷大事,莫非那时他就已经在为今日的改革做准备了?这布局当真深远。再联想到此次农业税改革,种种迹象表明,很有可能就是皇太孙在背后一手推动,年纪轻轻,谋略竟如此深远,着实可怕。

朱元璋听后,眼前一亮,旋即又想到了什么:“沃槽!大孙办报纸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在谋划这些事情了?沃槽……沃槽……沃槽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