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8章 绝笔(1 / 1)

绝笔

蓝凌城,皇宫。

尽管皇宫有玄穹御极真龙大阵保护,但云恕与净恒一场交锋,仍毁了几十座宫殿,许多廊桥与阁楼。

战后,各处的尸体和断壁残垣还未全部清理掉,故而昔日金碧辉煌,气势恢宏的皇宫,如今多了几分破败之感。

庆德宫作为太子的寝宫,也被波及到,彻底化为废墟。

好在里面的人都提前撤离,没什么伤亡。

这两天,太子没有选择去别的寝宫居住,而是一直待在御书房里。

两天前那一战,他承受国运反噬,同样受伤不轻。

好在他年轻体壮,这些年一直把自己保养得很好,且最后最要紧的关头,皇帝主动接过国运的掌控,替他承受了最激烈的一次反噬。

所以太子最终只是伤了元气,修养几年就行了,不至于留下什么后遗症,甚至是折寿。

在经过太医的治疗后,太子这两天起居都在御书房里,处理着各种事务。

皇帝突然驾崩,要处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!

好在净恒被重伤击退,白丰平原一战终究是赢了,局面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

中枢内阁还有首辅叶择安坐镇,乱不了。

连续忙了两天,太子总算暂时稳住了朝堂和京城的人心。

“殿下,邢司南统领率青霜军抵达了京畿(激)大营。”

御前太监冯诚站在书房外,恭敬地向太子汇报道。

京畿大营在蓝凌城外,是专门给大军驻守,提供补给的地方。

此前天蓝铁骑就长期驻守京畿大营。

从北境千里迢迢回来‘勤王’的青霜军终于抵达了蓝凌城!

听到这个消息,脸色仍有些苍白的太子放下手里的奏折,神情明显轻松了很多。

佛家虽然被打退,但国师云恕也死了,闻人正和天蓝铁骑都还在外面。

这个时候的京城是有史以来最虚弱的时候!

万一还有人想图谋不轨,太子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撑得住。

他这两天一直待在御书房内,只因这里有传国玉玺,是玄穹御极真龙大阵的中枢,能以最快的速度调动大阵的力量!

只有待在这里,他才能有一些安全感。

此刻听到青霜军终于来了,太子才松了口气,一直紧绷的心弦放了下来。

有青霜军坐镇,加上他调动玄穹御极真龙大阵给予支持,即便净恒以全盛的姿态再进一次城,也可一战!

毕竟云恕的状态太差,肯定不如满员的青霜军。而距离越近,玄穹御极真龙大阵能够给予的力量就越强。

远在白丰平原的天蓝铁骑即便获得天子龙气的支持,也只能勉强压制镇河天王。

但如果换成在蓝凌城外对决,镇河天王就会被压着打!

“知道了,冯公公,这几天辛苦你了。”

太子语气温和地对冯诚。

这两天局势能这么快稳定下来,中枢内阁主要靠首辅叶择安,而皇宫大内就主要靠这位有大宗师修为的御前太监。

冯诚微微躬身,依然一脸恭敬:

“殿下太客气了,都是份内事。”

太子点点头,突然红了眼眶:

“准备一下,通知所有人,父皇为国而死,龙驭宾天了!”

为了不引起大乱,这两天只有极少数位高权重的大臣才知晓皇帝已死的真相,消息一直被严密封锁。

如今青霜军已至,太子不打算再藏着,否则倒显得他自己心虚,这里面像是有什么阴谋似的。

“是!”

冯诚深深地低下头,语气终于有了波动。

等冯诚离去后,太子没有继续处理奏折,而是站起身,打量着这座御书房。

直到此时,他才终于有心思好好看看这座书房。

这是属于皇帝的私人空间。

如今属于他了。

在书房里转了一圈,太子来到一座多宝格前,仔细看着这上面摆放着的藏品。

有书籍孤本,有字画、也有古董文玩。

他用手一件一件地摸过去,神情从喜悦到平静,最后变成哀伤。

当他用手摸到一个小玉盒时,突然心有所感。

这玉盒竟被一道天子龙气锁住!

“父皇藏的什么宝贝?”

太子顿时好奇起来。

шwш? тTk дn? c〇

照理说,御书房内的东西,谁敢偷?

根本没必要特意用这种方式上锁,还用上了一缕珍贵的天子龙气。

太子心念一动,书桌上的传国玉玺内飞出一缕紫金色的气息,融入小玉盒中。

很快,‘锁’被打开。

太子打开玉盒,里面没有放着什么了不得的宝贝,只是一张折叠起来的普通信纸。

他小心翼翼地拿起这张信纸,打开一看。

抬头第一句写的是‘太子秦子恒亲启’。

“是父皇的字迹!”

太子立刻来了精神。

只是信纸上的字看上去‘虚弱无力’,应该是对方病重之后亲笔写下的。

只看完上面写的第一段话,太子就已经泪流满面,双手微微颤抖:

“朕膺天命御宇四十余载,今寿限将尽,龙驭归天。念祖宗基业托付在尔,特以肺腑之言诫之,望尔慎思笃行,勿负朕望。

朕自践祚以来,夙夜惕厉。压门阀,削权贵、集权中央。改兵制,兴讲武、推行明新变法。

建蓝巡阁,收拢江湖之力。

征讨北蛮,开疆扩土!

虽有中兴之志,远征西陆之心。

然先有西陆入侵,兵临城下。

又有清虚谋反,明省烽烟动地时,万民泣血之声犹在耳畔!

再有新天会之祸,诛杀启明再使国运动荡。

如今又有南境兵变,国家动乱不止,国力损耗不断。

如此功过相抵,何敢僭越庙号?

着中枢内阁拟‘仁宗’为号,只领仁德治国,宽厚御下之名即可.”

太子双手颤抖,泪流不止。

这封信的第一段,皇帝交待的是自己的身后名。

皇帝死后,最重要的不是谥号,因为给皇帝的谥号都是怎么好听怎么来,基本没什么参考意义。

真正能衡量一位皇帝功绩的,是他的庙号。

这是由后世子孙和朝廷大臣们共同决定的,以此来盖棺定论。

庙号制度刚开始,唯有对国家有大功、值得后世子孙永世祭祀的君主才能拥有庙号,且只有“太”、“高”、“中”、“世”这四种庙号。

创基立业曰“太”、功高者曰“高”、中兴者曰“中”、世代祭祀曰“世”。

然后再按照“祖有功而宗有德”的标准,加上“祖”或“宗”的称号。

有开拓之功者,可称‘祖’,否则只能称为‘宗’。

庙号一开始的要求太高了,后来大大小小的皇帝越来越多,于是对庙号的要求也随之降低。

于是就有了孝宗、宪宗、肃宗、宣宗等等次一级的庙号。大蓝朝五百多年的基业,又是历史上第一个一统中原的帝国,庙号的标准自然极高。

除了开朝皇帝被称为‘太祖’,无可争议。

后世这么多代皇帝,没有一个够得上“太”、“高”、“中”、“世”这四个第一档次的庙号。

到了洪光这一代,明新变法对大蓝朝的改变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,已经有了中兴之君的气象。

之后征讨北蛮,更是让北蛮十七族变成了十四族,深入蛮荒,占据了一片领土,为大蓝朝开疆扩土!

可以说,无论文治还是武功,洪光帝都是继太祖皇帝之后,大蓝朝最优秀的一位皇帝!

但他在位这四十九年,大蓝朝先后发生了太多的变故。

用他的话说,只能是‘功过相抵’。

太子感觉到悲痛的地方就在于,出于孝道,他肯定要尽量为自己的父皇争取一个更好的庙号。

如果只看洪光帝建立的那些功绩,就算当不了‘太宗’,至少也能争一争‘高宗’的庙号!

然而国家接连动荡,内乱、国力损耗。

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。

如果太子强行要为自己父皇争一个第一档次的庙号,朝堂群臣会同意吗?能服人心吗?

但如果不争,皇帝和太子的个人形象以及后世名声都会受到影响。

太子刚继位,洪光帝不想让他因为此事和群臣争执,留下隐患,故而主动留下书信,提及自己的庙号。

有了这封信,太子对群臣,对天下人,对后世人,就都可以交待的过去了。

平复了一下情绪,太子继续读信:

“尔自幼聪颖,然谨慎有余而果敢不足。虽能礼贤下士,仍缺容人之量。

朕走后,叶择安守内,闻人正御外,此二人你须持之以理,用之以正。

诚王守北境,朕在世时,他当无二心。朕走后,你不宜紧逼,但不可不防。

靖安侯李飞,朕曾让国师为其卜卦,卦辞为——

安危相易,祸福相生。

此子秉性纯良,乃性情中人,你当御之以情,切忌提防试探,处处持疑。

朕在时,他为我大蓝之福。

朕走后,你不可逼其为大蓝之祸!”

太子拿着信纸,重重吐出一口气。

这封信的第二段内容,皇帝交待了如何用人,且只提了四个人:

叶择安,闻人正、诚王秦世羡,最后还有李飞。

前面两人自然不必多说,是皇帝留给太子的左右手,没有这两人,他的皇位都难以坐稳!

至于诚王秦世羡,在大皇子和厉王已经反了,三皇子身死的当下,皇室唯一的隐患就是他了。

对方是立道境巅峰修为,有一定可能破境成为武圣!

既是王爵,又手握重兵,还镇守北境,天高皇帝远。

洪光帝在时,能压住诚王,让其不愿,也不敢有任何不好的心思。

但太子继位后,那就说不准了。

至于该怎么解决这个隐患,皇帝其实一早就为太子布好了棋局,完成了落子:

李飞的杀蛮军就在北境!

用李飞来制衡诚王,无疑是绝佳的人选。

所以皇帝最后着重提及李飞。

甚至为了提醒太子,用的措辞都很严厉!

看着这段话,太子立刻就想起了两天前,皇帝最后那封圣旨。

对方以国运替李飞凝聚神通,让李飞来完成最后的制胜一击。

同时也是为太子,为大蓝朝最后落下一子!

在靖安神通生成时,太子就知道了其功效,自然能明白皇帝的用心良苦。

他一时间百感交集。

手中的信还有最后一段:

“今草原王庭暗藏野心,南境门户大开,漠国蠢蠢欲动。又有西陆虎视眈眈。

内患未平,外患或起。尔肩负重任,不可心生懈怠,也无须心怀畏惧。

可聚江湖之力,以道抑佛。

徐徐图之,待靖安侯武道大成,倚之为锋,可挡百万兵!

洪光四十九年七月八日,大蓝皇帝绝笔。”

这封信就到此为此。

这是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遗言。

也是一封上代皇帝写给未来皇帝的嘱托。

太子反反复复看着信纸上最后那句‘倚之为锋,可挡百万兵’。

当初李飞写的那张纸条上的内容,他也是看过的。

御书房内,这位未来的天子手持信纸,久久站立。

黑色的飞舟正在高空中飞行。

白丰平原一战结束后,收拾战场的活儿不需要李飞来负责。

于是李飞第一时间就打算回一趟蓝凌城。

他想要去见那位给了自己第七神通,助自己破境的皇帝最后一面。

闻人正其实和他有同样的想法,但这位军机大元帅必须留下来主持大局。

最重要的是,闻人正必须平安地将天蓝铁骑带回去。

所以没法和李飞一起回去。

在李飞临行前,闻人正特意交给他一样东西,是一个木盒:

“这是陛下特意嘱托我,等将来转交给你。”

不知为何,李飞接过木盒后,第一时间竟有些不想打开去看里面是什么东西。

直到驾驭飞舟飞了两天后,他才逐渐平复心情。

从怀里拿出木盒,小心翼翼地将其打开。

里面有一张令李飞有些眼熟的纸条。

将纸条拿出来,上面是李飞自己的字迹:

“我辈当有凌云志,

不负江河万古流。

一身转战三千里。

一剑可当百万师!”

这是当初他特意留给皇帝的那张纸条。

李飞嘴角微微上翘,回忆起曾经的时光,让他心情舒畅了几分。

然后他察觉到这纸条背面还有字,当即翻转过来。

只见纸条背面写着两行字:

“他日若能马踏西陆,霸业已成,可携他国之土于朕陵前。

朕在九泉之下,亦当拊掌大笑!”